比特币是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,由化名中本聪(Satoshi Nakamoto)的匿名开发者于2008年提出。其诞生背景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密切相关,旨在通过无需信任第三方的点对点交易系统(P2P),挑战传统金融体系的脆弱性。2009年1月3日,比特币网络正式启动,创世区块中嵌入《泰晤士报》标题“财政大臣濒临第二次银行救助”,暗喻对中心化金融的批判。
技术基础
比特币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分布式账本,交易记录公开透明且不可篡改。矿工通过算力竞争验证交易并生成新区块,当前每个区块奖励3.125 BTC,约每10分钟产生一个区块。其底层采用SHA-256加密算法,私钥控制资产所有权,确保匿名性与安全性。
核心特点
- 去中心化:无中央银行或机构控制,规则由全球节点共识维护。
- 稀缺性:通过每4年区块奖励减半机制控制通胀,预计2140年全部挖尽。
- 全球流通:支持跨境支付,手续费低且不受地域限制。
- 抗审查性:在政治或经济动荡地区可作为避险资产。
市场与监管
- 价格波动:受减半周期、机构入场(如现货ETF)及宏观经济影响显著,2024年减半后价格波动加剧。
- 监管分化:中国禁止交易,美国将其定义为大宗商品并允许ETF交易,萨尔瓦多列为法定货币,香港探索合规化路径。
创始人信息
比特币创始人“中本聪”身份成谜,疑似为个人或团队化名。2008年发布白皮书,2009年启动网络并完成首笔交易,2010年后淡出公众视野。其设计初衷是构建无需信任第三方的金融体系,代码中嵌入的减半机制与总量限制奠定了比特币的稀缺性基础。
代币减半与流通量
- 减半机制:每21万个区块(约4年)触发奖励减半,已完成4次(2024年4月最新减半至3.125 BTC/区块)。
- 流通量:截至2025年3月,流通量约1975万枚,占总量的94%,剩余125万枚待挖。实际流通量因约300万枚永久丢失或长期持有而低于理论值,交易所储备量持续下降,加剧供应稀缺性。
(注:以上信息整合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及行业动态,数据截至2025年3月。)
相关导航
没有相关内容!